關于印發《山東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(2024-2025 年)》的通知
各市人民政府,省有關部門、單位:
現將《山東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(2024 - 2025 年)》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。
山東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
(2024-2025年)
為貫徹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》,落實《山東省“十四五”數字強省建設規劃》,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,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,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,制定本行動方案。
一、總體思路
堅持“數字產業化、產業數字化、數據價值化、治理服務數字化”發展導向,按照需求牽引、適度超前的原則,前瞻布局以 5G 、千兆光網、算力基礎設施、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 施,持續推動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市政、文旅教體、生態環境等領域融合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,加快構建高速泛在、智能敏捷、 算網融合、智慧便民的數字基礎設施,筑牢數字經濟支撐底座, 打造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。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省數字基礎設施總體布局更加科學合理,與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充分匹配,各領域核心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梯隊,建成一批行業領先的標桿工程,有效支撐數實融合最強省建設。
二、前瞻布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
( 一)建設高速泛在的信息通信網絡
1.加快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。規模化部署高質量獨立組網5G網絡,實現 5G 網絡在主要城區、高速鐵路、高速公路等 重點區域連續覆蓋,商業樓宇、重點醫院、工業園區、高等院校 等區域深度覆蓋,有序推動鄉鎮駐地和重點行政村室外覆蓋。加 快 5G 虛擬專網建設,引入網絡切片、邊緣計算等技術,面向工 業、交通、醫療、教育等重點行業應用提供大規模端到端網絡切 片能力。到2025年,全省累計開通5G基站25萬個以上,行政村5G網絡通達率超過 99%,省內 5G 用戶普及率突破 70%。鼓 勵省內重點企業、科研院所積極參與 6G 技術研發、標準編制及 應用推廣。(省通信管理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按職責分 工負責,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落實。以下任務措施均需各級政府落實,不再一一列出)
2.全面建成光聯萬物的F5G網絡。推動骨干網擴容升級,加 快部署 200G/400G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,擴大全省互聯網出口 帶寬。持續提升千兆光網接入能力,逐步實現鄉鎮駐地及行政村 千兆光網全覆蓋。推廣工業無源光纖網絡(PON),鼓勵建設全 光網工廠、企業、園區。到 2025年,全省骨干網絡出省帶寬達到120T以上,10G-PON 及以上端口數超過180 萬個,城市內網 絡延遲降至毫秒級,全省 16 市均達到千兆城市標準,行政村基 本具備千兆接入能力,全面建成“千兆省”。(省通信管理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大數據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3.持續推進 IPv6+網絡升級演進。統籌推進全省骨干網、城域網、接入網 IPv6 升級,全面推廣支持 IPv6 的移動和固定終端, 新增網絡基礎設施和應用基礎設施規模部署 IPv6 單棧,持續提升 IPv6 端到端貫通能力。加快 “IPv6+”網絡創新體系建設,開展 IPv6 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試點,推廣全光交叉(OXC)、新一代 IP 承載協議(SRv6)、網絡切片、靈活以太網(FlexE)、光業務單元(OSU)等技術應用。到2025年,網絡樞紐間傳輸更加智能高效、靈活敏捷,實現按需隨選,移動網絡IPv6 流量占比達到70%,打造一批“IPv6+”行業應用標桿,爭創4個以上“IPv6+”創新之城。(省委網信辦、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4.前瞻布局空天地一體化網絡。依托航天、衛星裝備制造產業優勢,加快建設齊魯星座、“東方慧眼”星座等重點項目,積極參與北斗導航、衛星互聯網覆蓋及地面基站建設。推廣衛星電話、衛星數據傳輸等通信服務,鼓勵各行業依托衛星通信、遙感、互聯網等技術探索新商業模式,加快“互聯網+航天+通信”融合發展。到2025年,初步形成全國領先的空天地一體化衛星信息網絡,在車聯網、新型智慧城市、數字農業、應急管理等方面培育一批典型應用案例及示范成果。(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5.推廣量子通信網絡應用。依托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,推動量子密碼應用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相結合,探索量子通信規模化應用。加快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研發,拓展量子通信網絡在國防、政務、金融、能源等領域的融合應用。 到 2025 年,培育形成以濟南為中心的量子技術產業集群,打造一 批量子通信網絡典型應用場景。(省科技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1高速泛在網絡提升工程 |
1.積極推廣 5G 行業專網,加快山東廣電 5G 融媒體應急廣播平臺、萬華化工5G全連接全產業鏈智慧園區、濱州融媒市域5G虛擬專網等項目建設。 2.著力提升骨干網絡層級,推動青島國際通信全業務出入口局落地山東。 3.前瞻布局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,加快“東方慧眼”星座、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應用中心等項目建設。 4.推進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攻關,支持量子信息大科學中心平臺工程建設。 |
( 二)建設多元協同的算力基礎設施
6.優化多元異構的算力結構。引導通用數據中心、超算中心、智能計算中心、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。推進通用數據中心規范有序、規模集約發展。打造國際一流的超算中心,加快建設根植山東、輻射全國的超算互聯網。重點在人工智能發展基礎較好、產業需求旺盛的地區集約化開展智算中心建設,鼓勵重點企業布局智算中心,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,為AI產業與 智能制造提供普惠智算資源。按需開展邊緣數據中心認證,加快 城市邊緣數據中心建設,推動數據處理器(DPU)、無損網絡等技術升級與試點應用,打造主城區 1 毫秒算力時延圈。到2025年,全省數據中心在用標準機架總數達到45萬個,總算力達到 12.5EFLOPS,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%,存力規模達到65EB,先進存儲占比達到35%以上。(省大數據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通信管理局、省科技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7.構建高效協同的算力網絡。依托濟南、青島國家互聯網骨 干直聯點,打造兩個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。根據各市優勢產業 布局,建設 5 個左右的數據中心聚集區。圍繞工業等重點領域部 署一批行業應用節點,打造 “全省存算力一張網”。發揮產業基 礎優勢,持續創新產業互聯網、消費互聯網、金融互聯網“ 三網 融合”模式,提升數據中心云算力資源調度能力,建立健全算網 監測與算力賦能評價機制,鼓勵重點企業、科研院所建設“產業 大腦”,打造多層次算力調度架構體系,培育一批面向平臺經濟、 先進制造、海洋經濟、高效農業等特色領域的算力應用。構建算 力中心、算力應用“碳中和等級”能力指標體系,開展算力中心 系列認證工作。到 2025 年,新一代IP承載協議(SRv6)等創新 技術使用占比達到 45%,建成多層級算力調度平臺,初步實現多元異構算力跨域調度編排,建成輻射黃河流域的重要新型算力樞紐節點。(省大數據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8.塑強面向未來產業的算力支撐。積極布局高性能計算、智能計算、量子計算、類腦計算等新型算力,構建多元異構的萬卡 級別智能算力集群,有效支撐大模型納管、神經網絡架構、遷移 學習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業務需求,推動大模型產業基地落地。積 極參與 5G-A/6G、衛星互聯網等新型網絡研究與試驗,引導算網 一體規劃、融合發展,構建高速率、低時延、全域立體覆蓋的算 力網絡,有效保障障AR/VR 、元宇宙、 自動駕駛等前沿應用的高 內容擬真度和實時交互自由度。建設跨行業、跨領域的數據基礎 設施,持續完善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,打造數據共享、開放、服務“ 總門戶”,深化市、縣兩級節點能力建設,全面形成社會 數據與公共數據融合治理和創新應用一體化在線服務能力。鼓勵 各類數據中心加快高性能數據采集、高容量存儲、海量數據處理、超高速數據交換、數據可視化等大數據核心技術研發,面向重點 領域搭建行業大數據平臺,持續提升數據開發利用水平。積極參加“華彩杯”算力創新應用大賽等國家級競賽活動,孵化一批全國領先的算力賦能產業發展典型案例。(省大數據局、省通信管理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科技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2 算力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|
1.主動融入國家超算互聯網,重點支持濟南、青島國家 E 級超算中心等省內節點建設。 2.積極布局高層級算力平臺,推動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(北方)、 山東省工業算力一體化調度平臺、青島上合數字底座、阿里云青島節點、 山東聯通大數據中心(一期)、濟南浪潮算谷科技園、中國電信云計算(青島)基地(二期)、煙臺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智算中心、臨沂(沂南)大數據云計算中心、工業大數據中心省級區域分中心(棗莊、煙臺、德州)等區域性算力平臺項目建設。 3.主動服務未來產業需求,支持青島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啟動區(二期)、天翼云研發展示中心、浪潮海若大模型基座、山東移動省級智算中心等服務未來產業的項目建設。 |
(三)打造智能敏捷的物聯網體系
9.構建按需隨選的物聯網絡。推動存量2G/3G物聯網業務向窄帶物聯網(NB-IoT)/4G網絡(LTE-Cat1)/5G網絡遷移,構建低中高速移動物聯網協同發展綜合生態體系。集中攻關網絡通信芯片、物聯網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,培育壯大濟南、青島、煙臺、濰坊等物聯網產業基地,加快打造物聯網應用場景,推動部 署千萬級感知節點。到 2025 年,全省注冊物聯網終端力爭突破3 億個,建成 5個左右全國領先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,形成萬物互聯、按需隨選的山東半島一體化基礎設施感知網絡。(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通信管理局、省科技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0.建設全域鏈接的工業互聯網。全面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 建設,完善多層次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,培育一批跨行業、跨 領域的綜合型平臺,瞄準智能家電、數控機床、農機裝備、紡織 服裝等標志性產業鏈打造一批特色型平臺。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 解析體系,提升全省標識解析服務能力,優化二級節點和遞歸節 點布局,加速標識解析服務在各行業規模應用,推動主動標識載 體規模化部署。到 2025 年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,建成40家以上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,35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,累計培育 50 個左右國家大數據 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。(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3物聯網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|
1.加快打造高層級工業互聯網平臺,重點支持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山東分中心、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省級區域中心(棗莊、煙臺、德州)、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、 “星火 ·鏈網”超級節點、上合數字產業創新中心、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、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、橙色云工業產品協同研發平臺、數字化云共享設計平臺、電機工業互聯網平臺、國家釣具行業服務共享平臺等項目建設。 |
2.積極推廣行業融合應用,加快推進中車四方智匯港、華為物聯網科 創中心、聯想盛陽智能物聯創新應用產業基地、錦鴻泰物聯網(青島)智慧家科創中心、中科聊城物聯網產業園、先農氏智能無人碾米機物聯網平臺、聯東 U 谷 ·芝罘智能制造產業園、東華泰安工業 4.0 產業園、聊城(臨清)軸承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、棗莊(高新區)產業園區5G+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。 |
三、持續推動融合基礎設施建設
( 一)建設數智賦能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
11.打造全國領先的智慧公路。加快建設數字賦能的智慧公路,統籌推進車、路、云、網的智能化升級。依托京臺南段、濟青中線兩條交通強國山東試點工程,持續完善智慧公路場景應用,積極推動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技術應用,支持重點路段準全天候通行。到2025年,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高速公路測試基地,全省智慧高速通車總里程超過300公里,打造“全國領先、山東特色”的智慧高速。(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2.推動鐵路建設管理數字化。依托濟濱等高鐵工程,推動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地理信息系統(GIS)、物聯網等信息技 術全方位集成應用,建設高鐵工程數字化管理平臺。到 2025 年,完成沿線無人機傾斜攝影和 BIM 建模的高鐵總里程超過300公里,顯著提升鐵路工程建設智能化、數據化、可視化管理水平。(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3.加快重點機場數字化改造。建設航空主導型智慧綜合客 運樞紐,以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為載體,打造綜合交通樞紐 智慧運行平臺,加快推進機場綜合客運樞紐數字化、智慧化發展, 整體提升旅客出行、機場運行、運營監管數字化水平。(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4.全面布局數字孿生港口。充分利用 5G 、北斗、人工智能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加快大型港作機械自動化改造,部署碼頭智 能調度、智能裝卸系統,推動內河港口作業設備自動化、數據信 息可視化、生產管理智能化,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智慧 服務、超大型港口智慧運營、海上智慧交通管理、港口安全智慧 監管 “ 四大平臺”。到 2025 年,新增 5 個自動化泊位,打造 30個綜合應用示范場景。(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5.提升航道數字化管理水平。持續完善京杭運河、小清河等重點內河電子航道圖,推動通航建筑物數字化監管,逐步實現三級以上重點航道通航建筑物運行狀況實時監控,推動梯級樞紐船閘聯合智能調度系統建設,提升航道安全暢通保障水平和通航樞紐通過效率。加快建設集“綜合監管、應急指揮、公共服務” 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港航綜合信息服務平臺,全面提升內河港航數字化管理效能。到 2025 年,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覆蓋里程超過350公里。(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4 數智賦能交通網絡提升工程 |
1.加快打造智慧高速品牌,重點支持山東高速智能網聯高速公路測試 基地、華東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、魯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、濟青中線智 慧高速及機電工程、煙臺市智慧交通專項工程、淄博市“智行淄博”車路協同智慧交通系統、濟寧市智慧公交中心等項目建設。 2.推進鐵路、機場數字化轉型,依托濟濱高鐵工程、濟南機場二期、 煙臺機場二期、臨沂機場航站樓改擴建、棗莊機場等項目,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。 3.積極部署智慧港航基礎設施,加快推進山東港口智慧大腦、“ 山港 云視”平臺、青島港前灣港區自動化升級工程、 日照港 5G+智能化碼頭、 煙臺港自動化集裝箱堆場改造、渤海灣港通用干散貨碼頭全流程自動化改 造、京杭運河智慧化航道、小清河復航工程智慧航道、青島保稅港區諸城 功能區智能倉儲、濟寧港梁山港區鐵水聯運無人化港口示范工程等項目建設。 |
( 二)打造智慧協同的能源互聯網
16.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。搭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信息 通信網絡和調度監控系統,推行電力動態增容技術,廣泛利用新
一代信息技術,統籌開展“源、網、荷、儲”的全域全程建設與智能化改造。積極推廣便民新能源基礎設施,持續優化山東省充 電基礎設施信息公共服務平臺,構建快充為主、慢充為輔、車樁 相隨、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通過試 點先行模式探索 “源網荷儲一體化”實施路徑。到 2025 年,全 省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到 30 萬個以上。(省能源局、省大數據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7.推進石油勘探開發和油氣管道智能化。推進大數據和人 工智能技術在勘探開發等領域應用。面向石油物探、鉆井、場站 巡檢維護等場景,推廣智能鉆井、智能感知系統應用,加快建設 智能油田。推動智能管道建設,加快油氣管網信息化改造和數字化升級。(省能源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5 智慧協同能源互聯網提升工程 |
1.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網數字化轉型,重點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國家電 網新基建智能運維大數據分析系統、特來電電動汽車充電工業互聯網云平 臺、基于智慧能源管控云平臺的清潔能源供能基礎設施、魯北綜合智慧產 業園源網荷儲一體化、菏澤電動汽車充換電站、菏投特來電新能源汽車充電網、淄博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生態網等項目。 2.加強油氣行業領域數據資源開發利用,加快推進山東省油氣管道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等項目建設。 |
(三)推進智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
18.提升數字化水旱災害防御能力。持續完善水利感知與監 測網絡,實現重要江河湖庫雨水工情監測預警、預測預報。以數 字流域為基礎,加快重點流域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系統建設,匯 集氣象、水情、雨情、工情、墑情、災情等信息,優化水庫、河 道、蓄滯洪區等工程聯合調度運用,加強對洪水資源的調度、管 理與利用,開展人機互動的同步仿真預演,打造智慧防洪體系。 到 2025 年,全省 5000 余座小型水庫全部實現水位、雨量、圖像 信息自動采集,測報信息按需匯聚至管理平臺。(省水利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19.加快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。加快已建水利工程的智能化 改造,全面推行“互聯網+安全監管”,因地制宜開展一批引調水、 水庫、堤防等水利工程智能化試點項目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 (BIM)融入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運用,鼓勵新建骨干項目按照 智能化要求,同步構建實體工程和數字孿生工程。到 2025 年, 建成省級數字孿生平臺,打造一批試點區域數字孿生工程,基本 建成布局合理、采集要素齊全、傳輸穩定可靠的空天地一體化水 利感知網,重點水利工程數字化率達到 85%以上。(省水利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6 智慧水利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|
1.著力提升數字化水旱災害防御能力,全力推進小型水庫雨水工情自 動測報和水庫安全運行及防洪調度項目。 |
2.加快水利工程數字化轉型升級,支持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 改造工程(涉及淄博馬扎子、東營王莊等 11 處子項目) 、數字孿生先行先 試工程等項目建設。 |
(四)建設數字便民的市政基礎設施
20.加快城市建設數字化轉型。積極推廣人工智能、建筑機 器人等智能建造技術,打造一批 “智慧工地”,推動智能建造與 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。深化城市信息模型(CIM)、建筑信 息模(BIM)、物聯網、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建領域融合 應用,推進城市公用設施智能化升級,提升城市供水、排水、照 明、燃氣、熱力等設施動態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,加快構建數字孿生城市。到 2025 年,濟南、青島、煙臺、濟寧國家 “新城建”試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21.布局社區便民基礎設施。結合社區企業和群眾實際需求, 鼓勵政務服務終端、無人售貨機、自助取水機、智能快遞柜等數 字便民設施進社區。利用物聯網、云計算、智能呼叫等信息技術, 加大既有住宅和社區配套設施數字化改造力度,鼓勵安裝智能門 禁,設置高空拋物監測設施等。到 2025 年,省內新建全裝修住 宅和社區配套設施全面具備通信連接能力,打造 20 個以上的標 桿型智慧社區。(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大數據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7 數字便民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|
加快城市建設數字化轉型,推進數字便民設施進社區,積極推廣山東 省智慧燃氣安全管理系統、海信集團基于 “一云腦三平臺” 的智慧生活系 統研發與產業化項目、山東華鼎智慧路燈、淄博愛分類 · 愛回收等典型應用項目。 |
(五)布局數智融合的文旅教體基礎設施
22.加快文旅設施數字化改造。 強化公共圖書館、文化館、 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數字服務供給能力,推廣在線預約、客流 監測、云展覽、藏品檢索、智能導覽、云講解等數字便民服務。 持續完善 “ 山東公共文化云”,加快建設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管理平臺,依托“魯通碼”整合文化旅游服務系統及相關數 據資源,推出 “好客山東一碼通”。實施 “ 山東智造”文旅產業 工程,全面推廣 5G 、人工智能、擴展現實等新技術應用,全面 推動 “文化+旅游+科技”融合創新發展。到 2025 年,全省國家 一二級博物館智慧化升級改造率達 100%,建成全國領先的 “科技+文旅”標桿省份。(省文化和旅游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23.建設數字化教體基礎設施。深化智慧化教育入學服務平 臺應用,推動入學信息精準推送、證明材料線上提交、入學報名“ 網上辦”。開展 “校園天眼”工程,實現校園重點區域監控視頻匯聚。深入推進數字校園建設,強化教育云網融合應用,實現 千兆教育專網普遍覆蓋,積極建設各類智慧課堂、在線開放課堂, 推動優質教學資源跨區域共享。大力發展智慧體育,推動各類公 共體育場館開展數字化改造,提供線上預約、報名等數字便民服 務。到 2025 年,全省數字校園覆蓋率達到 100%,每個縣(市、 區)至少建有 1 處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徑。(省教育廳、省體育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8 文旅教體基礎設施數字化提升工程 |
1.全面推動 “文化+旅游+科技”融合創新發展,加快建設 “好客山東 云游齊魯”智慧文旅平臺、山東省文物安全智慧監管系統、智慧魯博山東 博物館智慧化管理服務平臺等重點項目。 2.加快建設數字化教體基礎設施,支持全球中文學習平臺、鄉村中小 學信息化建設工程、濱州教育新基建教學能力提升工程、淄博市(臨淄)人工智能+教育應用等項目建設。 |
(六)完善智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
24. 完善環境保護數字化監管體系。深化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,推廣自動監測、物聯感知等數字化監測手段,持續優化全省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網絡,提升水環境、大氣環境和重點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實時監控能力。采用衛星遙感、無人機等數字技術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,逐步補齊聲、海洋、輻射環境和溫室氣體等數字化監測短板。到 2025 年,建成陸海 統籌、天地一體、上下協同、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,重 點區域環境空氣和水質量自動化監測率超過 90%,建成美麗山東 數字化治理綜合平臺,全省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顯著提升。(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25.構建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新格局。有序推進 “ 實景三維 山東”和“透視山東”建設,構建全省域三維時空基底,依托時 空大數據平臺,推動自然資源立體化保護和智慧化管理。到 2025年,建成覆蓋全省的高分辨率、高精度地形級實景三維模型和覆 蓋縣級以上城市的城市級實景三維模型,實現各設區市中心城區 地下空間三維可視呈現。升級林草生態感知手段,構建集生態感 知、智慧管理、資源保護、科學綠化、開發利用、護林防火、社 會化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林草生態綜合管理系統。加快建設海洋 綜合信息感知網絡,綜合運用海底光纜、5G 網絡、高通量衛星、 水聲通信等技術,建設覆蓋 “天、空、岸、海、潛”的立體化海 洋信息體系。鼓勵數字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,引導 5G 基站、 數據中心等開展綠色節能改造,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,協同推進 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優化。(省自然資源廳、省海洋局、省通信管理局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大數據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工程專欄 9 智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|
1.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數字化監管體系,全力推進國家(濟南)生態 環境大數據超算云中心、美麗山東數字化治理綜合平臺、“無廢城市”信 息平臺、“智慧生態黃河”示范工程、大氣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監測能力建設、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系統等重點項目建設。 2.積極構建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新格局,重點支持實景三維山東、透 視山東、遠遙國家海洋綜合實驗平臺創新基礎設施( 二期)、煙臺百箱計劃-深遠海智能網箱海洋牧場等項目建設。 |
四、保障措施
( 一)加大統籌協調力度
在數字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,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建 設聯席會機制,及時研究部署、協調解決、督促落實重大事項。 省有關部門、單位按職責分工,在財稅、科技、資源配置等領域 著力破解關鍵制約,面向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前沿領域出臺專項 政策,構建良好的政策制度供給體系,為新賽道發展注入更多確 定性,支持地方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先行先試、探索有效路徑,協同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。
( 二)優化財稅支持政策
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靈活運用各類財稅支持政策,推動組建數字經濟發展專項基金,鼓勵更多社會資金參 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運營,積極招引“新基建”領域行業頭部企 業總部、區域研發中心落地山東,推動創新要素集聚。發揮財政 資金在建設方向上的引導作用,優化完善現有財政獎補政策,通 過 “揭榜掛帥”等多種方式,鼓勵企業在 5G 、數據中心、工業 互聯網等重點信息基礎設施及各類融合基礎設施領域開展創新 應用,積極參與行業前沿技術攻關,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創新成果和標桿工程。
(三)完善項目要素保障
對納入“新基建”重點項目庫的數字基礎設施重點工程,在 土地、用能、環境等要素資源安排上依規予以保障,探索開展“拿 地即開工”等激勵機制,為“新基建”及其配套產業打造良好的 空間生態,讓 “好企業不缺用地,好產業不缺空間”。統籌布局 各類傳統基礎設施與配套建設數字化改造項目,支持符合條件的 項目爭取專項債券。切實做好重大項目跟蹤服務,解決企業實際
困難,為項目推進提供良好外部環境。
(四)強化行業人才支撐
加快數字基建人才隊伍建設,大力培養復合型、實用型人才, 著力提升對關鍵技術領域高層次人才的科研與生活條件支持力 度,積極招引院士、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。圍繞我省實際建設應用需求,組建高層次專家智庫,積極參與各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標準制定、技術攻關與產業應用推廣。持續實施萬名黨政干部數 字化培訓工程、“萬名數字專員”進企業活動,提高各級干部和 企業家數字化工作能力。主動培育滿足產業一線需求的技術型、 技能型人才,逐步健全高低搭配、層次合理的人才梯隊,積極構建 “研發+建設+應用” 的數字基建全產業鏈人才支撐體系。
(五)筑牢安全保障底線
深入實施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》,將重要數字基礎 設施項目納入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監管,確保數字基礎設施與 網絡安全技術設施同步規劃、同步建設、同步使用。面向政務、 金融、通信等重點領域,推動數據災備全覆蓋,積極探索擬態防 御、可信計算、零信任安全等網絡安全新理念、新架構,健全安 全威脅監測、態勢感知、信息通報、處置溯源閉環協同管理機制,筑牢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底線。